一、目标思路
“红色根脉”是党在浙江百年奋斗最鲜明的底色。守护“红色根脉”,守护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“根和魂”。在守护“红色根脉”的过程中,红色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其中,理论宣讲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,是推动红色教育入耳、入脑、入心的强劲动能。理论宣讲架起了科学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重要桥梁,让“红色根脉”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。
98858vip威尼斯工商98858vip威尼斯“青年说”理论宣讲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,号召百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,开展百场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。结合文献分析、宣讲实践、深入访谈等方法,通过构筑理论宣讲“ 3³ + N ”模型,为守护“红色根脉”提供了切实可行的“浙财方案”。
二、实施举措
基于当前红色教育感召力度不足、红色资源开发程度较低、红色基因传播广度有限等问题,“青年说”理论宣讲团以浙江全省域11市的寻访经历为基础,形成“ 3³ + N ”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模式。
图1 实践举措路径图
“ 3³ ”即 基于红色教育现存的“3”大困境,提出“3”项对理论宣讲对策逐个击破,赋能红色教育“3”大意义。从最初号召百名到未来希望辐射到“ N ”名党员发出青年之声,为红色根脉的传承提供不可估量的青年力量。
图2 “ 3³ + N ”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模式
(一)百名·寻访:“多维度”红色故事探寻线路
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、改革开放先行地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。“三个地”是浙江最大的政治优势,给浙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。宣讲团号召百名党员以“三个地”蕴藏的红色故事为主线,踏遍浙江全省域11地市,三维度实地探寻故事缘起。
探访红色地标。深入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、金华浦江档案馆等红色地标,了解革命先烈英雄事迹,重温红色历史;寻访基层党员,探寻村支书陈隆恩、企业党员唐根泉、访谈抗战老兵,各领域、各行业中的党员示范典型等,聆听红色故事;深入乡村一线,走访横一村、花园村等共富乡村,与基层干部面对面,了解基层改革、共富发展历程。在一次次“沉浸式”寻访过程中,团队不断挖掘红色故事的深度、拓宽红色故事的广度,发现那些深藏背后的“毛细血管”故事,体会“信仰与忠诚,奋斗与牺牲,改革与创新”的红色精神,真正迈出了青年群体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的第一步。
五点式联动梳理故事脉络。通过实地调研挖掘红色故事,通过五点式梳理,形成红色故事脉络,以推进对红色故事的及时吸收与良性反馈。
(二)百册·记录:“三位一体”红色数据档案库
为解决红色资源开发程度低的难题,深入一线探寻红色资源,将浙江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“三位”形式:文字、音频、影像,并构建“一体”目标:红色数据档案库,通过数智唤活从而实现把“红色记忆”留下来、把“红色根脉”守护好的愿景。
1. 三位形式,记录红色故事
文档形式,记录红色报告。以文字形式记录抗战老兵、驻村干部、抗疫先锋、企业党员等基层党员口述档案资料,形成 50 万字的访谈记录和调研报告。
图3 50万字的访谈记录和调研报告
音频形式,留存红色声音。以声音的形式将不为人知的“峥嵘岁月”,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保留下来,共计形成2万分钟的音频记录。
图4 2万分钟的音频记录
影像形式,演绎红色故事。用相机、云台等设备,拍摄当地抗战纪念馆、纪念碑等红色印迹,形成30小时影像资料、采访视频,记录下团队走过的每一段红色路线,每一段珍贵对话、每一段心路历程。
图5 30小时影像资料、采访视频
2. 一体目标,完善数据档案
团队将在浙江 11 地市寻访获得的红色资源,进行整理、归类形成体系,借助互联网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数字转化,搭建红色数据档案库。团队累计形成百册红色理论宣讲电子数据档案,并针对不同专题的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信仰与忠诚”“奋斗与牺牲”“改革与创新”三类主题,实现建构红色数据档案库的一体化目标。
(三)百场·发声:“双循环”红色基因传播体系
为解决红色基因传播受限的现状,构建“双循环”红色基因传播体系,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推广相辅相成,解决传统传播时间、空间受限的问题,线上线下交互,达到“1+1>2”的叠加效应,拓展理论宣讲的“时间”长度与“空间”跨度。
图6 “双循环”红色基因传播体系
1. 线上渠道,延伸网络平台
宣讲的客体在哪里,宣讲的触角就伸到哪里。团队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,扎根浙江,整合寻访成果录制百节“红色云微课”,搭建自有微课云平台,精选近百个优质微课作品,可供社会全群体随时在线学习和交流。借助平台反馈机制,宣讲者与倾听者在线交流探讨,实现宣讲“现炒现卖”,以强互动的形式让红色文化入耳、入脑、如心。
同时,借助抖音等平台形成自媒体推广矩阵,助推“红色根脉” 的薪火形成燎原之势。目前,各平台累计流量超千万人次。
图7 线上宣讲剪影
2. 线下渠道,拓宽宣讲阵地
团队不断拓宽线下宣讲阵地,构建广覆盖、多维度、全方位的线下宣讲圈层。
校内宣讲,深化青年认知。两年来,宣讲团深入寻访、整理和表达。在校内,以《百年·初心》、《浙财·青年说》、《学习二十大》等为主题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专题宣讲 20 余场,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、践行初心使命,用青春之声传承红色基因。
图8 师生校内宣讲剪影
校外宣讲,实现寓教于学。深入乡村、社区、企业,因地制宜让校外宣讲走深更走实。打造了《让青春在教育扶贫中闪光》、《以青春之名 向梦想航行》、《透过志愿服务的窗口眺望新时代》等涵盖共同富裕、企业创新、志愿服务等专题宣讲,宣讲人群覆盖老年、中青年、青少年等多群体。线下宣讲不断增强辐射范围与影响力,在一次次宣讲中集聚能量,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图9 就地宣讲剪影
三、主要成效
(一)深化自我教育,筑牢信仰根基
团队连续三年探寻红色地标,足迹遍布浙江 11 个地市,寻访共富乡村、访谈基层党员,开展百场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。通过调研、归纳梳理、凝练表达,为广大青年学习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良好的机会,有效引导青年在浙江的广阔天地中逐步实现从“要我学”到“我要学”的转变,不断夯实青年理论基础。青年宣讲的脚步走出校园、走入一线,在很大范围上拓宽了青年的实践场域,将自身实际与国家、社会需要相结合,为广大青年更好地投身实践、融入社会搭建了“桥梁”。
(二)活化红色资源,建模宣讲范式
各地的红色资源不同,但面临的问题是相通的。“ 3³ + N ”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模式是一套基于解决红色资源三大困境,提出三项对策,赋能三大意义,具有全国普适性的、可复制的理论宣讲方案。通过红色资源数据库、自有微课云平台、自媒体推广矩阵,面对不同类型的红色资源利用现状,在“ 3³ + N ”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模型中均可找到对应的转化路径。宣讲团将该模式成功复制“井冈山红色基因理论宣讲”项目,实现井冈山红色理论宣讲更加系统化、规范化,更具有吸引力、感染力与影响力。
目前,宣讲团已与 32 个乡镇,联合四川大学、南昌大学等18所国内高校、30 个地方政府与基层党支部达成意向,持续推广“ 3³ + N ”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模式。
(三)传承红色基因,高度社会认可
团队打造的宣讲作品获得了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作品二等奖、三等奖;浙江省高校微型党课大赛二等奖、三等;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、一等奖等国家级、省级各类奖项近 20 项。
图10 线上宣讲所获奖项
项目见刊《浙江日报》,受到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学习强国》等百余家媒体线上报道,总流量超千万人次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截至目前,宣讲活动也已陆续受到了 30 个地方政府与基层党支部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认可。团队深入总结,形成了10万字的研究报告,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一等奖。
图11 宣讲团相关报道
四、经验启示
(一)尊重青年主体地位。青年是理论宣讲的主体,青年既是红色基因的传递者,也是红色基因的汲取者。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是传承红色根脉、开展理论宣讲的活力源泉。宣讲团充分考虑青年的思考方式、网络使用偏好、语言表达形式,充分照顾青年特点、发挥青年优势。只有尊重青年主体地位,广大青年才能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,理论宣讲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活力。
(二)创新红色话语表达。新时代新征程,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创新红色话语表达,才能让大家爱听、爱看、爱学。团队将所知所学付诸乡野,让所思所想汇聚结晶,真正做到从青年群体的独特视角去发现、整理和表达,将“红色故事”与“00 后”青年常用的“流行语言”相结合,创新红色话语表达,让“红色根脉”有虚有实、有棱有角、有情有义、有滋有味。
(三)活用数字力量赋能。数字力量有助于提升红色资源的预防性保护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,红色资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,甚至遭到破坏。团队深入寻访红色资源,并对红色资源数字赋能,结合数据收集、挖掘、梳理与整合,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数字模式,形成红色资源大数据库,搭建自有微课云平台、构建自媒体推广矩阵,助推红色资源的管理、修复、研究和推广,真正做到活化红色资源。
五、未来展望
未来,98858vip威尼斯工商98858vip威尼斯“青年说”宣讲团做到青年群体倍倍叠加、宣讲模式代代迭新,为浙江这片红色热土梳理并讲述红色故事,在浙江广阔的天地中散播红色教育的种子,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红色教育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沉浸式”理论宣讲模式,向社会全群体宣扬浙江的红色文化,唱响青年守住红色根脉的时代主旋律,助力“红色根脉” 的薪火相传。